本答案对应课程为:点我自动跳转查看
本课程起止时间为:2019-04-05到2019-06-17
本篇答案更新状态:已完结

第一章 婚姻家庭总论 第一章 章节练习

1、 问题:家庭是由( )所构成的生活单位。
选项:
A:婚姻
B:男女
C:父母子女
D:一定范围内的亲属
答案: 【一定范围内的亲属

2、 问题:婚姻法所规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,是以这个社会的( )为基础的。
选项:
A:伦理道德
B:物质条件
C:上层建筑
D:生产关系
答案: 【伦理道德

3、 问题: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的施行日期是( )
选项:
A:1951年1月1日
B:1950年4月13日
C:1950年5月1日
D:1950年3月8日
答案: 【1950年5月1日

4、 问题:婚姻家庭制度就其性质而言属于()的范畴。
选项:
A:经济基础
B:上层建筑
C:物质生活
D:精神生活
答案: 【上层建筑

5、 问题:划分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,应以()的历史类型为基本依据。
选项:
A:经济基础
B:政治制度
C:法律体系
D:道德体系
答案: 【经济基础

6、 问题:婚姻家庭关系之所有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,是因为它具有()
选项:
A:伦理属性
B:自然属性
C:人身属性
D:社会属性
答案: 【自然属性

7、 问题:历史上对偶婚制出现在()
选项:
A:原始群时期
B:母系氏族公社时期
C:父系氏族公社时期
D:原始社会时期
答案: 【母系氏族公社时期

8、 问题:一夫一妻制产生于( )
选项:
A:原始社会初期
B:原始社会中期
C:原始社会时期
D:文明社会
答案: 【原始社会时期

9、 问题:家庭是由( )所构成的生活单位。
选项:
A:婚姻
B:男女 
C:父母子女
D:一定范围内的亲属
答案: 【一定范围内的亲属

10、 问题:婚姻法所规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,是以这个社会的( )为基础的。
选项:
A:伦理道德
B:物质条件
C:上层建筑
D:生产关系
答案: 【伦理道德

11、 问题: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的施行日期是( )
选项:
A:1951年1月1日
B:1950年4月13日
C:1950年5月1日
D:1950年3月8日
答案: 【1950年5月1日

12、 问题:婚姻家庭制度就其性质而言属于()的范畴。
选项:
A:经济基础
B:上层建筑
C:物质生活
D:精神生活
答案: 【上层建筑

13、 问题:划分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,应以()的历史类型为基本依据。
选项:
A:经济基础
B:政治制度
C:法律体系
D:道德体系
答案: 【经济基础

14、 问题:我丈夫的堂嫂是我的( )。
选项:
A:血亲的配偶
B:配偶的血亲
C:血亲的配偶的血亲
D: 配偶的血亲的配偶
答案: 【 配偶的血亲的配偶

15、 问题:按罗马法亲等计算法,我和母亲的表妹是( )。
选项:
A:二亲等
B:三亲等
C:四亲等
D:五亲等
答案: 【五亲等

16、 问题:妯娌作为一种姻亲,她们属于( ) 。
选项:
A:血亲的配偶
B:配偶的血亲
C:血亲的配偶的血亲
D:配偶的血亲的配偶
答案: 【配偶的血亲的配偶

17、 问题:下列各种亲属关系中,属于直系拟制血亲的有( )
选项:
A: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
B:养父母与养子女
C:祖父母与孙子女
D:继父母与未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
答案: 【养父母与养子女

18、 问题:在对偶婚制下的婚姻是以 ( )。
选项:
A:男子为中心
B:女子为中心
C:子女为中心
D:老人为中心
答案: 【女子为中心

19、 问题: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,是社会制度赋予婚姻家庭的()
选项:
A:个别属性
B:自然属性
C:本质属性
D:单一属性
答案: 【本质属性

20、 问题:在我国古代婚姻家庭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,其影响远播域外的是()
选项:
A:汉律的户律
B:隋律的户婚律
C:唐律的户婚律
D:明律的户律
答案: 【唐律的户婚律

21、 问题:婚姻家庭的社会职能主要包括()
选项:
A:实现人口再生产的职能
B: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
C: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
D:教育职能
答案: 【实现人口再生产的职能 ;
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 ;
教育职能

22、 问题:在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家庭中,()是三位一体的。
选项:
A:父权
B:夫权
C:亲权
D:家长权
答案: 【父权 ;
夫权 ;
家长权

23、 问题:原始社会中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是()
选项:

本门课程剩余章节答案为付费内容
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!!
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!!
支付后可长期查看
有疑问请添加客服QQ 2356025045反馈
如遇卡顿看不了请换个浏览器即可打开
请看清楚了再购买哦,电子资源购买后不支持退款哦

   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